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皮膚專科醫師 張華景
俗話說「一白遮三醜」,傳說清朝慈禧太后相當著迷於各式內服及外用之美白秘方,而現代無論男女多數也嚮往擁有白皙透亮的膚色,本文將由皮膚黑色素生成機制出發,進一步去探討美白外用產品之應用模式及選擇策略。
陽光與黑色素
皮膚色素主要由表皮底層的黑色素細胞生成,陽光與環境中的紫外線是促進黑色素產生與合成的關鍵。黑色素細胞會經由多步驟的反應合成色素,其中酪胺酸激酶(tyrosinase)是美白產品常針對的核心酵素,合成後的色素會轉移至周邊的角質細胞,最終會隨角質細胞分化被分解或代謝。皮膚損傷或發炎,如青春痘與慢性濕疹,都會誘發黑色素過度合成,色素亦可能掉落至真皮層被免疫細胞吞噬,導致「發炎後色素沉積」,此類色素沉積難以靠市售以矽為主的除疤藥膏淡化,通常會需要美白產品的輔助治療。鑑於紫外線是黑色素生成的主要誘因,防曬可視為預防斑點、減少膚色加深及抑制發炎後色素沉積的關鍵基礎。
美白機制及成分
單一美白成分恐無法涵蓋多重作用機制,多元活性成分的配方,更能輔助改善膚色暗沉與斑點。
(1) 促進角質層代謝
有效的表皮角質更新有助於肌膚的黑色素代謝,能夠提亮膚色並改善暗沉,最常用的成分包含各式果酸 (如甘醇酸、乳酸、蘋果酸、檸檬酸、酒石酸和杏仁酸等)、水楊酸及A酸衍生物 (如A醇)等。
(2) 抑制黑色素生成及傳遞
多數美白成分的核心作用在於干預黑色素的合成與分布,主要在抑制酪胺酸激酶,而新一代的美白成分如麥拉色鏈(2-Mercaptonicotinoyl Glycine)、美白二胜肽 (Acetyl Glycyl Beta-Alanine)等,則可以抑制多面向的黑色素生成步驟及色素移轉機制。
(3) 抗氧化及抗發炎
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是黑色素細胞活化的重要誘因。具抗氧化與抗發炎功能的成分可有效降低黑色素生成刺激,常見的保養成分包括積雪草萃取物、甘草酸相關成分、菸鹼醯胺 (維他命B3)及維生素C衍生物等。
避免不當美白措施
(1) 角質層是人類皮膚重要的保濕屏障,應避免過度清潔,且不建議以物理性顆粒進行破壞性去角質。
(2) 使用含酸類或刺激性較高的美白產品,每次應以單一產品為主,使用初期建議於臉周或手臂內側進行小範圍敏感測試。
(3) 勿購買或使用來源不明或成分標示不清的產品,注意是否內含汞鹽或者僅可用於藥品之對苯二酚、A酸及皮質類固醇。
(4) 不要輕信強調快速美白淡斑的商品或無科學根據的美白方式。
(5) 由於部分產品對於光線及溫度較為敏感,使用前應注意產品外觀及保存狀態,避免使用已變質的產品。
正確選擇美白產品
保養產品應依照個人膚況做選擇,盡量以溫和不刺激的成分優先,若當下膚況不穩或有皮膚疾病的狀況,應優先針對疾病就醫及處理,並聽從皮膚科醫師的建議。成份選擇也可參考過去衛生福利部曾公告之美白成分,包含熊果素、傳明酸、麴酸、鞣花酸、維生素C衍生物、洋甘菊精等,而這些成分均有保養品之添加濃度上限。由於部分美白成分具有刺激性,建議選擇採用專利劑型的配方,或同時具保濕與修復成分之商品,以降低肌膚不適風險。保養過程應以安全、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,兼顧效果與肌膚耐受性,才能達到穩定且持久的美白目標。
參考文獻
1. Couteau C, Coiffard L. Overview of Skin Whitening Agents: Drugs and Cosmetic Products. Cosmetics 2016;3(3):27.
2. Kaufman BP, Aman T, Alexis AF.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: Epidemiology, Clinical Presentation,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. Am J Clin Dermatol 2018;19(4):489-503.
3. Searle T, Al-Niaimi F, Ali FR. The top 10 cosmeceuticals for facial hyperpigmentation. Dermatol Ther 2020;33(6):e14095.
4. Gan C, Rodrigues M. An Update on New and Existing Treatm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elasma. Am J Clin Dermatol 2024;25(5):717-733.